博雅人文讲堂第六讲:我所感知的北大精神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专著。
如果你在人生中“曾经北大”:有幸在北京大学度过四年、七年或者更多的时光,北大就会在成为你的审美对象的同时,也慢慢沉淀为一个情感对象,生成一种情感结构,进而在其中内涵价值结构,“(这种价值结构)依赖于许多真切而持久的情感:对那些我们生长于其间的人们的认同感;对我们最初生活于斯和最先学会用眼去看的那个地方、那片景色的眷恋之情。”(雷蒙·威廉斯语)而真正牢固的价值结构正是以“许多真切而持久的情感”为根基,以心灵的洪荒之力作为支撑。一代代的北大人关于沙滩北大或者燕园北大的论述,都赋予了北大这种可以上升到情感、价值、精神层面来观照的内涵。
本次讲座即以这种关于北大的情感和价值论述为出发点,侧重介绍两个校友——著名学者赵园以及作家张承志——对北大精神的感受和认知。赵园以及张承志在1988年分别为母校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写的纪念文章《属于我的北大》和《游牧的校园》,都提供了对北大的既感性又深刻的领悟,有助于后来的北大人深入体悟和认知何谓一个大学的灵魂。在此基础上,讲座者试图集中探讨什么是北大的传统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北大精神的核心话题。
相关预告推荐
-
1
北大人文讲座385:跨文化研究视角下移为何重要?
时 间:2023-10-16 18:30:00
-
2
北大人文论坛第114场:晚清档案文献中的中国
时 间:2023-10-21 08:30:00
-
3
朱青生:对话的可能和不可能
时 间:2024-11-29 10:00:00
-
4
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收入不平等
时 间:2023-10-20 14:30:00
-
5
北大人文讲座386:东欧的经济改革与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知识的交流(1978-1985)
时 间:2023-10-19 15:10:00
-
6
嘎仙洞石刻祝文所见北魏王权的多元性 ——关于天子、皇帝、可汗与太平真君
时 间:2023-10-20 15:00:00
-
7
北大人文讲座387:俄国的“新大陆”:俄国在太平洋北部及美洲西北部的殖民政策(1742-1867)
时 间:2023-10-26 14:00:00
-
8
抗战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
时 间:2023-11-02 14:30:00
-
9
古DNA绘制东亚人群演化图谱
时 间:2023-11-02 10:00:00
-
10
殖民主义的四种模式及其知识社会学意涵
时 间:2023-11-01 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