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玲
主讲人介绍
刘彦玲,音乐史学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曾任职于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担任西方音乐史学教授,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学院 (College of Charleston)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 Santa Cruz) 分校;并曾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音乐系与台湾的阳明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已出版《十九世纪中叶的 “新雅典”: 法兰兹·李斯特与 “新德意志乐派” 》,待出版专著《唯声的世界:纯粹音乐与声音的历史性》。其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19世纪交响乐、贝多芬研究、李斯特交响诗、新德意志乐派和德国浪漫主义、19世纪视觉艺术、文学与音乐之互动等美学议题、中国电子音乐、1950年后的音乐 (美国实验音乐与声音研究) 、音乐史教学法与莫扎特与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等。长期活跃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美国音乐学学会年会、十九世纪研究学会、德国研究学会、国际音乐学东亚区学会、布达佩斯的李斯特学术会议、国际传统音乐学学会、德国音乐学学会、国际音乐学学会、国际音乐学学会学习小组(意大利)、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与电子音乐研究等。曾经担任A&HCI 期刊 Organised Sound 的特约编委,目前为美国电子音乐基金会(Electronic Music Foundation, EMF Institute) 的董事委员以及A&HCI 期刊Organised Sound (《有序的声音》)东亚区编辑委员。
讲座内容介绍
艺术歌曲一直是欧洲艺术音乐发展史中重要的扉页之一,尤其在 19 世纪浪漫主义的驱动下,除了许多德奥作曲家例如舒伯特、舒曼、理查德斯特劳斯与马勒创作出不少让声乐家攀上事业巅峰的作品。本讲座将从审美、文化背景、文学与音乐的结构与创作技巧等四个面向探索19世纪德奥的艺术歌曲作品,尤其聚焦在作曲家们在面对两种强劲的表达媒介,也就是“文字” (情) 与“音乐”(琴)时,如何在其间建立起那既可以是合作又可以是违逆彼此的关系,洗炼地展现诗意我(das lyrische Ich)如何通过 “出走” 等 “策略”,解开现实的束缚,重新为生命的美与意义编码。


